popo-icon-more

關於:創生旁邊_地方創生的誤解與辯證

上個週末參與了一場講座活動【#創生旁邊:地方創生的誤解與辯證】,老實說,活動之後我對地方創生還是似懂非懂,和社區營造哪裡不同,仍然還在釐清當中,但只要還在認識它們的路上,對這些概念總會越來越清晰的吧!不過這次想分享的是講者楊富民(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社造組組長)在簡報的最後聊到關於 #倖存者偏差 這件事。 - #你說的創生是怎樣的創生 從講者的分享中可以知道,台灣地方創生概念起始的模型來自與我們社會結構相似的日本,為了減輕首都圈的壓力便有了地方社區的概念,在一開始國發會推動這項政策時,顯然有些地方成功復甦了起來,但以「產值」指標定義創生成功與否,一直到後來變得過於狹隘。 #產值導向的創生誤解 直到疫情襲來的這幾年,有些不同於以往主流的社會價值在過程中逐漸抬頭,或是說在疫情時才看見了一直以來被漠視的無形成本,檯面上的「經濟」不再能直接反映效益。 過去那套「產值導向」的創生不一定適用未來的各個地方角落。然而在這種地方創生下我們看見了,仍相信著這套產值架構會讓地方創生起死回生的倖存社區(我的意思是,他們很努力,但有沒有可能,這是一種錯誤政策下的受害者)。 「對於整體社會而言,倖存者偏差的存在讓許多人變得盲目,對於個人而言,倖存者偏差則導致決策錯誤,最終發現自己不過是緣木求魚、戴盆望天。」 。引用自天下雜誌:【投書】我做到了,你也可以?自媒體興起與選擇性注意所帶來的倖存者偏差|蕭玄 #當地方創生成為M型社會的表象 花蓮會成為下一個日本的夕張市嗎?(當年因產煤繁榮,面對能源轉型後,政策轉以發展觀光失敗,最後以日本唯一破產的城市落幕) 倚賴觀光旅遊經濟的花蓮,面對國家政策對於地方創生方針的訂定,一不小心就入了以旅客需求為主的誤區,受疫情重創的花蓮,在失去陸客團的這些日子,驚醒過來。 「『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答案』,先不論此標題是否源自於哈佛學者的書題,但筆者看到台灣在缺乏遠見及規劃之下,將都市做為觀光及商業的籌碼,投入大量的金錢卻看不到永續的未來。」 「位於都市轉型過渡期,短暫的陣痛不可避免,然而大多數人以為都市更新後迎接的是美好的未來,殊不知自己卻在無知中被捲進都市巨獸的陷阱。」 。引用自天下雜誌:【投書】城鄉差異是M型社會的答案|林珮芸 - #後記 1.「創生旁邊」這個名字真是浪漫(到底) 之前看到社會學一個章節有關客體主體的概念,有時候會哲學地想,到底是先有了主體才有了相對的客體,還是先有了他者的客體存在才奠定了主體的意義呢? 說實話我還沒有熟讀這些理論,只是想說,關於「創生旁邊」,創生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會一直都是這樣的創生嗎?創生的旁邊會一直都只是旁邊的存在嗎?我想或許還是有了這些旁邊才集合成為一個「地方創生」的概念也說不定~但就想講者說的,這是一場運動。 2. 我們如何才可能避免政策錯誤的全民共業? 這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場賭注,尤其在沒有人積極監督掌權者所握的權力的時候是件很危險的事。有些政策也許在回過頭才能顯示成敗,但如果有這些前車之鑑,我們也許可以提醒彼此對政策有更多的關心,不斷滾動式的檢討與調整,才有可能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模樣。 #地方創生 #圖文不符 #請多寬待 #曾曾高興見到你

發布於 2022-12-08,更新於 2023-05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