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間限定!【遙遠的記憶】泰雅族傳統貝珠工藝特展,從貝珠認識泰雅族傳統文化
展覽已結束,純分享展覽心得
在野桐工坊從事泰雅文化保存相關職務的小阿姨,在十月初跟我們分享他們工坊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(纖博館)的貝珠工藝特展──【遙遠的記憶】,我跟大阿姨一起相約去參觀還有體驗當天的講座&手作坊。
本次特展位於在臺中大里纖博館二樓,主要分享新舊貝珠的復興經歷、南島文化中的貝珠製程、材料尋找的挑戰、貝珠賦予的文化象徵與社會功能、舊貝珠珍藏與新貝珠的成功孕育作品等。策展團隊──苗栗縣原住民工藝發展協會(野桐工坊)希望藉由此特展找到曾經的歷史脈絡,喚醒被忽略、遺忘甚至快要消失的泰雅族傳統文化,並透過現代孕育出的新貝珠,以永續保育的角度延續泰雅族貝珠工藝直至未來。展區亦透過智能影像向參觀者介紹泰雅貝珠服飾穿戴方式、並實際擺設新材料所製成的新貝珠衣,可以親眼看見非常精細的做工與上萬顆新貝珠的細緻度。
下方大家分享一下此次展覽的介紹主題,以下內容是透過展覽時策展團隊現場解說、簡介手冊、網上資料整理,最終內化以個人角度進行闡述,僅供參考,請以策展團隊與館方釋出的官方資訊為主。
貝珠(qaxa)
貝珠是南島文化中傳統的貝殼工藝產物之一,常見於帛琉、索羅門群島等地,象徵著身分地位、時尚裝飾或宗教意義。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也保留了這項貝珠工藝,尤其是泰雅族更在文化傳承中賦予貝珠衣(Lukus qaxa)深厚的意義。
「泰雅族主要居住山區,怎麼會流傳海洋相關工藝產物?」
也許有人會跟我有一樣的好奇,其實泰雅族的貝珠源自沿海地區的阿美族,經由兩族交易活動中而得,其中擅長編織的泰雅婦女們嘗試將貝珠成為服飾上的點綴,經過數年努力最終成功綴入編製成貝珠衣。如今,貝珠衣已成為臺中市政府編列的重要文化資產,並珍藏於多家博物館中。(參考文獻:《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》、苗栗縣原住民工藝發展協會)
貝珠衣的製作過程與文化價值
貝珠衣製作繁複,從材料取得、研磨、穿洞、燒製,並從一顆、一串……到一面貝珠串面,最終結合製造出一件數十萬顆貝珠的服飾,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耐心與眼力。貝珠不僅是服飾材料,在早期以物易物上的年代還有Hbangan(貨幣)、Gmbang(阻斷)、Sbalay(和解)、Gnabil(賠償)、’Nabu(謝禮)、Qbuciy(聘禮)、Pnaras(陪葬品)等多種功能。俗話說「物以稀為貴」,貝珠的稀有與珍貴,成為泰雅族文化中的重要資產。
面臨材料斷源的復興挑戰
硨磲貝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保護名單,原始材料斷源對於貝珠工藝文化產生重大影響。
於2016年由文化部授予「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」名譽的尤瑪.達陸,同時是苗栗縣原住民工藝發展協會、野桐工坊創辦人,一生致力於泰雅族傳統藝術文化傳承。面對貝珠材料斷源的困難,尤瑪‧達陸帶領團隊積極尋找替代材質,並與南島族群進行技術交流,最終在花蓮支亞干遺址中發現了類似的玉器工藝技術,成功孕育出「新貝珠」,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延續了文化傳承。
每項傳統工藝的修復都是需要大量時間、人力的團結協助完成,有的甚至可能忙了數十年還只能修復不到十分之一的原始狀態,只能說每一個復興或是替代考量研究都是需要非常大的成本,在此向所有為傳統文化、工藝技術保存傳承者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。
幫推廣~
2024/11/16(六)【貝珠創作工作坊】──講座&手作體驗報名中!!
有興趣參加的可以到我限動分享的表單連結填寫報名。
1.活動地點: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B1 演講廳
2.活動時間:2024年11月16日(六)9:00-17:00
3.報名截止:2024年11月10日(日) 22:00,限額30名,額滿為止,錄取名單將於11/12於官網公布。
4.活動內容:
-專題講座(一) 如何運用藝術進行傳統文化及社會議題的轉換/澳洲原住民藝術家洲 Judy Wastan
-專題講座(二) 台灣當代貝珠的製作與應用/國立東華大學 林盛火老師
-玉石貝珠 成型、切割研磨、飾品製作
🔍特展資訊
·展出期間:~2024/11/20止
·展出時間:週二~週日09:00~17:00(週一休館)
·展出地點: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(臺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)
#11月POPO創作者分享
原文時間-2024年11月7日
發布於 2024-11-30,更新於 2024-11-30